我人生的座右銘也是我很愛的一句話「當你可以不在乎別人對你的想法時,你就能達到真正的自由。」
在購買「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之前,我思考的不是這本書的內容我能接受嗎?而是,我還需要買一本我(應該)已經理解內容的書嗎?但是理解不等於了解理論也不代表能夠完全實踐,於是我還是買下書籍回來拜讀,果然,書中這位哲學家所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內容,就如同我的人生觀,但也突破了許多自己還無法頓悟的盲點,我真的覺得這本書不管是否認同他的論點,應該都要列入學校的必讀書籍中,它可以讓你有非常大的啟發,去思考你該怎麼更幸福自在的過生活,不是空泛的鼓勵、安慰、餵你喝心靈雞湯,而是當頭棒喝的直接要你打掉重練,而貫穿整本書的一大重點,就是「勇氣」,看完這本書你會知道要開心的過人生,你需要的就只是拿出你的「勇氣」。
如果單純提"哲學"這兩個字,應該大部分的人都會聯想到艱澀難懂,這本書藉由一名對自我以及生活有眾多不滿的年輕人和一位哲學家的對談,引導我們淺顯易懂的了解這位哲學家要傳遞的思想,走進心理學與哲學並存的阿德勒世界,而阿德勒是在奧地利與佛洛伊德並列的心理學家,與熟知的佛洛伊德相比,阿德勒的理論超越了我們根深蒂固的認知,跨時代的見解也讓很多人無法理解和認同,但卻是非常有啟發意義的,書中將兩人的對談分成了五夜,每一夜都會有個主題,以下是我的心得依照夜次分成上下篇,有興趣的話一定要去看整本書的完整內容。
<第一夜。否定心理創傷>
很多人應該是才翻到這邊就有嚴重的排斥感吧,阿德勒說:「心理創傷不存在。」可能會有人想拍桌子說豈有此理!?從小被虐待的小孩會有陰影存在著影響到未來的生活,或是因為某些傷害或缺憾導致內心有無法彌補的缺口,這不是理所當然嗎?而且這正是佛洛伊德的論點無庸置疑吧?那麼先來說佛洛伊德的<決定論>是什麼,我個人舉例:一個從小受虐的人長大,變成一個凶暴的殺人犯,因此會說他是因為這個"因"促成(決定了)這個"果",這是<決定論>,但難道被虐待的孩子長大就都會變殘暴嗎?顯然不是,因此阿德勒提出<目的論>,人都是因為"目的"而活的,以剛剛的例子來說,殘暴的人覺得兇惡可以便於他在社會上立足,這是"目的",於是他讓從小受虐的經驗促使他發洩心中的不滿,是"目的"造就了他的創傷,一定很多人不能認同阿德勒否定心理創傷的論點,因為網路上的確看到許多批評,尤其是自己正被心理創傷所困的人,那就要了解,阿德勒認為決定自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我們能決定如何<賦予經驗的意義>,這個經驗的發生絕對是有影響的,但是他的意義是我們可以決定的,因此無論你之前發生什麼事,對於你之後要怎麼過日子是沒有影響的。
很多人常把「如果我能......(如果我沒有發生過......),那我一定會更好」掛在嘴邊,其實反過來的意思是「我不能很好都不是我的問題,只要怪到因為我......上就可以」來讓自己好過,「如果我小時候沒有被人虐待,我也不會這麼兇暴的」,但其實是「害怕自己被看不起,只要兇大家都會怕我」,才是目的,比起努力提升自己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這樣的想法也許讓生活較輕鬆點,即使對現實狀況不滿意甚至是感到不幸的,但至少是自己熟悉可以掌握的,和跨出新的一步後的不確定相比,很多人都選擇維持原狀,然後幻想如果能改變我會如何更好,但說來說去其實都是自己下了決心"不要改變"的,所以,你的不幸其實是自己選的,這真的是太貼切了,你有<捨棄現有生活型態>的勇氣嗎?看到太多人對人生自怨自艾,卻都是自己跨不出去把自己困在原地的,其實只要拿出簡單的兩個字<勇氣>,卻也是最難的吧。
<第二夜。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阿德勒說「要除去所有煩惱,只要一人獨自活在宇宙中」。
你不滿意自己嗎?討厭自己嗎?感覺受到傷害?內心不平衡?......不贅述了,有沒有想過如果宇宙中你是唯一的存在,你還會有這些問題嗎?所有的煩惱都是人與人接觸造成的,人際關係造就了所有的課題,書中以"自卑感"來做論述,這位哲學家(男性)說他只有155公分,曾經也為了身高煩惱不已,但是當一位友人說「長那麼高幹嘛?你有讓人容易親近的能力」,這位哲學家就釋懷了,因此身高多少這是<客觀的事實>,但是<主觀的解釋>在自己,當然別人也有他們<主觀的解釋>,別人覺得你矮是他們的主觀你無法改變也不需要努力去改變(這在第三夜<割捨別人的課題>也有詳解),但是你可以決定自己的"解釋",再來想想如果宇宙中你是唯一的存在,身高對你還有意義嗎?
自卑感是人類<追求卓越>天性下的產物,人類從出生就會有想要追求理想狀態(向上心或所謂的成功)的慾望和衝動,在這個過程中達不到自己期望時必然會產生自卑感,因此自卑感是可以促進自我進步成長的一種刺激,只要用對了它是很好的動力,然而會導致負面的不是自卑感,是「自卑情結」,是一種把自卑感當成藉口的狀態,比如「因為我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其實意思是暗示「如果我學歷高,我就可以成功」,這樣想就可以把自己的不成功歸咎到學歷低,而其實我本身是很優秀的,這種自卑情結會衍生出「優越情結」,由於自身無法彌補自卑的感受會轉變成膨脹自我來掩飾內心的受挫,誇耀自己的功勞、一直緬懷過去、老是提當年勇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自卑心理,真正有自信的人是不需要自吹自擂的,因為他們不會害怕別人不認同自己。
以上這些情結,癥結點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心態造成,「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他人比較後產生,而是要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較」,我們都太著重在與他人競爭,導致別人的成功就等於我們的失敗,因此無意間把所有人都當成敵人而不是夥伴,而一山還有一山高,當你贏過對手攀上高峰,除了要預防有人想把你拉下來,還要再繼續與更強大的對手競爭比較,無休無止的戰鬥,所以我們看到社會上許多功成名就的人實質上卻無法感到幸福,如果能秉除掉這種競爭心態,就不會覺得別人的幸福是「自己的挫敗」,沒有一定要勝過別人的必要,也能從害怕失敗的不安中解脫,整個心態會豁然開朗起來。
第二夜除了用大篇幅介紹「自卑感」,還提到許多人際關係會發生的問題,比如問你為何討厭一個人,你可以說出許多他讓人不喜歡的缺點,但其實,你不是因為這些缺點而對那個人反感,反而是因為你為了"我討厭他"這個目的才數落出他一堆缺點,我們都會訝異不是因為他這些惹人厭的事我才討厭他嗎?究其原因其實就是「我們想逃避跟這個人的人際關係」,最簡單的例子,相戀的情侶當愛情消逝而想分開時,對方連呼吸都是錯,明明是一樣的人一樣的習慣、個性,每個都變成讓你討厭的缺點,在一起的理由只要相愛這一個就可以,想分開的理由可以千百條,然而事過境遷,也許想再回頭時,心裡面記得的又全是對方的好,阿德勒說這就是「人生的謊言」,我們可以為了讓自己好過塑造出都是外在人事物的問題才造成這一切,因此終歸還是需要有「勇氣」去直視自己,看看在「人生的謊言」下你的行為真正隱含的答案是什麼,而不是一昧的選擇逃避。
第三夜會談到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下篇連結
「被討厭的勇氣」了解阿德勒心理學,就從這一瞬間開始改變,我們都能擁有邁向幸福的勇氣。(下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