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了解阿德勒心理學,就從這一瞬間開始改變,我們都能擁有邁向幸福的勇氣。(下篇)

圖片
「阿德勒心理學」是一個劃時代的觀念,顛覆我們原本的思維,卻也是一條可以讓心靈往更幸福平和邁進的路,他的論點也都和冥想修心的精神是契合的,看完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我們會更了解幸福到底是什麼?更明白"活在當下"的意義,接下來,繼續聊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吧。 <第三夜。割捨別人的課題> 這一章節重要到,我覺得人生幾乎所有悲劇、遺憾、煩惱、失落、痛苦...的問題解答都在這了,先看看什麼是「認同需求」,你的自我價值需要靠別人給予肯定和讚美而獲得嗎?能得到別人的讚許是非常棒的吧?這就是「認同需求」,從現在起學著去「否定認同的需求」吧,告訴自己,我不需要「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從小我們被賞罰教育教導著事情做對了能得到稱許,做錯了、失敗了會得到責罵,於是在賞罰中衡量自己的作為以期待得到正面的效益,實際上,當你的行為沒有得到你預期的回饋時,失落、空虛、自卑...將接踵而來,為了能得到認同得看人臉色、小心翼翼討好,活得辛苦的人好多,這讓我想到日本文學家「太宰治」的名作<人間失格>,半自傳式的描寫一個男人極度悲劇的人生,如果看過這本著作就會明白他完全是這種「認同需求」的受害者,最後太宰治還是選擇自殺結束了一生,讓人唏噓不已。 學習「課題分離」,要先了解我們每個人都是「個體」,無論是父母子女、親朋好友、師生或上司下屬....,來這個人世間都有自己的作業要修,都有自己的「課題」,不要去干涉別人的課題,「所有人際關係的紛爭中,都是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被干涉所造成的」,哲學家提出一個讓人驚訝的例子,如果你的孩子不念書功課差你會怎麼處理呢?當然是嚴厲的督促管教讓孩子用功吧?其實這就是干涉了孩子的課題了,看到這邊應該大部分的家長(包括書中提問的年輕人)都跳腳大聲反擊,哪有這種道理呢!? 的確,一開始難以讓人心服,那我先說說我的體悟吧,我是一個求知慾很強的人,興趣也很廣泛,從小我就看遍了兒童版的中國古典文學、希臘神話、童話...總之家裡的兒童讀物我都沒放過,看到的書籍如果還延伸出我有興趣的事物,我會再去研究,比如岩明均的「歷史之眼」講到了馬其頓王國,我就會去挖亞歷山大帝的歷史來看,看到平行時空的敘述我就會想了解量子力學,這樣的我,卻覺得國高中念書念得好痛苦,為了高中聯考、大學聯考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明明那些內容現在的我都會很...

實用的好書「思考的藝術」,要正確掌握自己的行為模式、消費習慣、投資理財...等,從了解自己的思考盲點開始。(下篇)


我們很少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因什麼心態而驅使的,都是直覺式的照著自己的想法做出判斷與行動,因此無形又廣泛地被操弄著卻不自知,其實有很多行銷策略都是掌握人性上這些迷思而產生的,更有許多決策是在團體錯誤的思考下通過,導致實行後失敗收場,因此,要正確掌握自己的行為模式、消費習慣、投資理財...等,從了解自己的思考盲點開始,繼上篇之後繼續來推薦幾則有趣的思考錯誤。

<奇蹟>
我們常常會把巧合放大看,這種狀況經常從新聞上可以看到,某些事件被整理出背後有許多離奇的巧合促成,讓大眾驚奇不已,舉個簡單的例:當你正在想著某人,電話突然響了居然就是那人打來的,是奇妙的心電感應嗎?你因事情延誤趕不上的客運在高速公路上翻車,因此逃過一劫是否感到是老天眷顧?當事件有許多看似不可思議的巧合時,如此的神奇簡直是奇蹟吧?其實,把所有事件的"組合"整理出來看,「我想到你時,你也想到我然後打電話」、「我想到你時,你也想到我但沒打電話」、「我沒想到你,你想到我然後打電話」、「我沒想到你,你沒想到我(這組合機率最大)」...等等不一一贅述,所以就算是複雜又離奇的無數巧合同時發生其實都是可以算出機率的,只是機率高低而已,因此不用太意外,相反的若從沒發生過,才真的要意外。

<稀少性謬誤>
這就是所謂"飢餓行銷"的由來,實驗證明,分兩組受試者給同一個品牌的餅乾試吃再請他們給予評價,一組只給個2片另一組給一整盒,經過許多次不同人馬測試結果,只拿到2片的那組測試者都會給予餅乾較高的評價;如果讓一群人做商品喜愛度的排名,經過一段時間後發佈說其中某樣商品已經絕版,再重新排名結果會發現那個絕版商品喜愛度竄升到第一名。數量會影響我們的判斷這是由於我們天性面對稀少的反應就是會失去清醒,導致越得不到越想要,心理學稱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越被阻撓的愛情越義無反顧,這也反映在很多事上,越被禁的電影、書籍,看過的人反而更多,因此,在消費行為上學習用實際的價值去評斷你的需求,不要再被稀少性左右了我們的理智。

<損失規避>
如果請你說「什麼讓你感到幸福感提升?」,再請你說「什麼讓你感到幸福感降低?」,我們大都會提幾個自己感到幸福的事物,但是感到不幸的可能可以說出一大串,這是因為負面的事物總是比正面的更能影響我們,當你掉了1000元的痛苦會大過有人給你1000元的快樂,明明同樣是1000元,損失所造成的情緒反應會比獲得強烈兩倍,因此如果在文宣上或是行銷上應用起來,說明負面的效果會比說明好處來的更好,比如「每年定期乳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跟「倘若未每年定期乳癌檢查,妳將錯失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時機!」,統計發現看到後者而來檢查的人會比前者多,因為害怕損失的念頭往往都會高過期待獲利的念頭,這就是<損失規避>,看到這裡我不禁恍然大悟,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何你就算對別人十次好,只要一次不好對方就可以記一輩子,然後再思考針對我是舞蹈老師這點,我的招生文案是不是要來修改一下?(XD)

<享樂跑步機>
如果你中了樂透頭獎,你認為你的幸福感可以維持多久呢?這種問題也許我們無法想像,但是對中了頭獎的人調查後發現,三個月的幸福愉悅後,就又回歸到原本生活的感受,怎麼回事呢?還有我聽過月收入幾十萬的人,還是覺得生活拮据手頭常感窘迫,我真的是滿頭問號,現在明白了!原來這就是<享樂跑步機>,當你攀升到一個境界,初期可能感到愉悅,但過一陣子幸福感消停,你就又會想追求更多,簡直是惡性循環,要如何擺脫呢?作者建議:「1. 盡量避免長期固定的負面效應(噪音、壓力)。 2. 對於物質(名牌、獎金、新車...)帶來的效益抱持稍縱即逝的期待就好。 3. 讓生活能自主並投己所好,投資自己培養休閒嗜好。」,總之,讓幸福感能夠從自我內在產生,別讓自己在享樂跑步機上像隻追趕頭上吊的紅蘿蔔的驢子,這樣實在太可悲了。

這本書總共列出了「52個非受迫性的思考錯誤」,某些觀點也許不見得都讓人認同,但參考價值真的很棒,尤其是對我們這些主觀已根深蒂固的成年人,當頭棒喝是需要的,也更了解自己人性的弱點和思考上的盲點,畢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不是嗎?

上篇連結 「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的思考錯誤,了解錯誤思考如何影響了我們的判斷和行為,完全一語驚醒夢中人。(上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浦澤直樹20世紀少年+21世紀少年完結觀後心得分享,朋友究竟是誰?

Sia希雅This Is Acting 超有戲 - Footprints Lyrics,自翻中文歌詞,一首救贖心靈的好歌。

乙一短篇集ZOO各篇讀後感,寫入我心的疏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