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了解阿德勒心理學,就從這一瞬間開始改變,我們都能擁有邁向幸福的勇氣。(下篇)

圖片
「阿德勒心理學」是一個劃時代的觀念,顛覆我們原本的思維,卻也是一條可以讓心靈往更幸福平和邁進的路,他的論點也都和冥想修心的精神是契合的,看完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我們會更了解幸福到底是什麼?更明白"活在當下"的意義,接下來,繼續聊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吧。 <第三夜。割捨別人的課題> 這一章節重要到,我覺得人生幾乎所有悲劇、遺憾、煩惱、失落、痛苦...的問題解答都在這了,先看看什麼是「認同需求」,你的自我價值需要靠別人給予肯定和讚美而獲得嗎?能得到別人的讚許是非常棒的吧?這就是「認同需求」,從現在起學著去「否定認同的需求」吧,告訴自己,我不需要「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從小我們被賞罰教育教導著事情做對了能得到稱許,做錯了、失敗了會得到責罵,於是在賞罰中衡量自己的作為以期待得到正面的效益,實際上,當你的行為沒有得到你預期的回饋時,失落、空虛、自卑...將接踵而來,為了能得到認同得看人臉色、小心翼翼討好,活得辛苦的人好多,這讓我想到日本文學家「太宰治」的名作<人間失格>,半自傳式的描寫一個男人極度悲劇的人生,如果看過這本著作就會明白他完全是這種「認同需求」的受害者,最後太宰治還是選擇自殺結束了一生,讓人唏噓不已。 學習「課題分離」,要先了解我們每個人都是「個體」,無論是父母子女、親朋好友、師生或上司下屬....,來這個人世間都有自己的作業要修,都有自己的「課題」,不要去干涉別人的課題,「所有人際關係的紛爭中,都是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被干涉所造成的」,哲學家提出一個讓人驚訝的例子,如果你的孩子不念書功課差你會怎麼處理呢?當然是嚴厲的督促管教讓孩子用功吧?其實這就是干涉了孩子的課題了,看到這邊應該大部分的家長(包括書中提問的年輕人)都跳腳大聲反擊,哪有這種道理呢!? 的確,一開始難以讓人心服,那我先說說我的體悟吧,我是一個求知慾很強的人,興趣也很廣泛,從小我就看遍了兒童版的中國古典文學、希臘神話、童話...總之家裡的兒童讀物我都沒放過,看到的書籍如果還延伸出我有興趣的事物,我會再去研究,比如岩明均的「歷史之眼」講到了馬其頓王國,我就會去挖亞歷山大帝的歷史來看,看到平行時空的敘述我就會想了解量子力學,這樣的我,卻覺得國高中念書念得好痛苦,為了高中聯考、大學聯考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明明那些內容現在的我都會很...

「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的思考錯誤,了解錯誤思考如何影響了我們的判斷和行為,完全一語驚醒夢中人。(上篇)


思考,應該可以說是人類獨有的,從出生到有意識以來我們的行為都是仰賴著思考來反應,卻從沒有去"思考"我們的想法是合理的?是無誤的嗎?這本「思考的藝術」,列出了"52個非受迫性的思考錯誤",看完才驚覺原來我們陷入了許多荒謬的思維而不自知,從心理、社會、歷史、以及一些實驗驗證,看到許多思考的謬誤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行動,屢見不鮮,當頭棒喝完全一語驚醒夢中人,其中有許多是人類天性造成的非戰之罪,好好的了解一下真的可以幫助自己減低走入人生誤區的機率,以下我從52個謬誤中把我特別有感的拿出來分上下兩篇介紹一下,有興趣的話可以再去閱讀書籍完整內容。

<社會認同>
這個絕對值得一提,雖然我自認為我症狀不明顯XD(天生反骨),舉例:「當你走在路上發現所有人都看著天空,你會不假思索的跟著望過去嗎?」,大家都做著一樣的事情你就會跟著做,好像這樣鐵定不會是錯的,這就是「社會認同」迷思,經過實驗即使是愚蠢無比的事情人們還是會陷入這樣的行為中,這是一種團體壓力使然,但其實是源於自然演化過程,遠古時代人類要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生存,當你看到同伴們突然拔腿狂奔,你會馬上意識到是有危險逼近,於是跟著逃離,留著不動想探究原因的人該說是睿智還是不知死活呢?也許在那樣的時代這樣的人都無法存活,於是延續下來的人類基因留下記憶直到現在,即使生活已經不需要隨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了,還是逃不了<社會認同>宿命,許多社會亂象都是因此而來的,去理解這點可以幫我們擺脫盲從下造成的錯誤行為。

<沉沒成本謬誤>
身為一個"長痛不如短痛"的實踐者,我自認為自己比較不會陷入這種僵局中(會不會都是我「過度自信效應」XD),但這絕對是普羅大眾最容易犯的自欺欺人思考錯誤,當你投注了精神、時間、金錢、努力、感情……這些成本後卻一直不見事物有回收和起色,你會告訴自己如果現在放棄、停止,那麼之前這些付出都會白費了,於是你又一直陷在那個死胡同中,無法認清該適時抓住停損點,然後就一直惡性循環下去,陷入投資詐騙就是這種狀態,還有已經有問題的感情卻無法割捨也常是這種心理,事實是,不該再緊抓那些已經投入的成本,而是要當機立斷,放眼未來才是解脫。

<確認偏誤>
當我們認定一個答案、知識、信仰,便會不自覺的只接收與它相應、鞏固的資訊,把跟它牴觸、反對的資訊過濾掉,自動的無視"否證",這也就是思考會越來越偏剖的原因,漸漸的你也只會跟與自己想法一致的族群結合、取暖,但其實否證的事實也是存在的,也就是也許自己認定的答案有多種可能,我們卻沒有去理解或接受,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自己的信念被射破一個洞!但其實信念的缺口到處都在只是我們無視它,所以,試著離開同溫層,試著去找否證來否定自己深信不疑的認知、觀念、理論,我覺得要對抗確認偏誤的確不容易阿~

<對比效應>
這是一個很常犯的思考錯誤,50元的商品如果折扣20元,大家排隊買,2000元的商品折扣20元卻不會引起消費慾望,但其實一樣都是省20元,這是<對比效應>迷思,人類很難做出"絕對判斷",所以價值的分析都是從比較之後獲得,而且是很直覺的反應,結果可能就會失去準確思考,做了根本不需要,或是沒有價值的選擇,更可能誤了一生,作者開玩笑說,所以女性不要跟像超模的朋友出門,男士們會因此低估了妳原本的魅力~XD<對比效應>在生活感知上無所不在,溫水煮青蛙的比喻就是這樣,青蛙如果一開始就丟進滾水中一定會馬上跳出來;擁擠人群中扒手會利用在你身上其他部位加壓,導致你感受不到他輕輕摸走了你的物品。

<稟賦效應>
簡單來說,我們尚未擁有一件物品時,會不自覺貶低它的價值(酸葡萄心理),一旦得到它後,主觀上就會把它的價值升高,舉個例:你願意花2000元購買的演唱會門票,當你想轉售時卻覺得沒有4000你不賣,但其實它的價值一開始在你心中就是2000,導致也許你明明不想去看演唱會了,卻還緊抓著那張演唱會門票無法脫手,這也在說明許多人家中總是堆積著很多用不到的舊東西,這個效應不只存在於"擁有者",也會發生在"準擁有者"上,一旦你認定即將得到這個物品了,此時如果出現競爭者你就會很容易的繼續為它加值,直到你得手,但是,它真的有這麼值得嗎?想想也是挺可怕的阿~~因此了解稟賦效應來學習放手的智慧,人生不要太執著,有時它只是一種自己的迷思造成。

下篇連結 實用的好書「思考的藝術」,要正確掌握自己的行為模式、消費習慣、投資理財...等,從了解自己的思考盲點開始。(下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浦澤直樹20世紀少年+21世紀少年完結觀後心得分享,朋友究竟是誰?

Sia希雅This Is Acting 超有戲 - Footprints Lyrics,自翻中文歌詞,一首救贖心靈的好歌。

乙一短篇集ZOO各篇讀後感,寫入我心的疏離世界。